一本書好不好看到底要怎麼評斷呢?
我看博客來的書評,給五顆星的大讚這本書引人入勝,給二顆星則是對結局失望!好像書摘的故事跟小說本體的故事是二個雙胞胎,那樣的相似卻是獨立的二個個體,我到是因為這樣的評價反而會讓人想去看看這一本書,到底是怎麼樣的情節讓人覺得有人愛有人恨?
先來說說為什麼有人不喜歡他吧!
我覺得這應該算是一本推理小說,就內容來看主要還是要知道犯人是誰而讓他入罪,只是一開始提及的森林,又一切的始末都跟森林息息相關,主角也為了小時候解不開的森林記憶之謎而被牽著打轉,所以這本小說又多了一分懸疑神秘的色彩,只是...這個森林,它其實就是默默的存在,一切象由心生,其實不是它去弄迷糊大家,只是大家多想了...我是這樣認為的~
但是一般人看了書摘介紹,就會直覺想到「X檔案」?
二十年前那段在森林裡的記憶空白,
就像唱片跳針似地破壞了一首生命之歌,
然而最後他終於明白,自己唯有再次回到林中,
崩壞的人生,才有完整的可能……
我在森林裡留下了生命的某一刻,
卻讓自己的靈魂找到了回家的方向……
亞當回神之後的第一眼,注意到的是襪子上有血跡,和腦中記憶的一大段空白!
十二歲的亞當和好友彼得、潔咪一起進入森林玩耍,納克拿里鎮的這個夏天午後,森林裡陽光點點,他們在熟知的林間行走、在樹洞裡玩捉迷藏。但是當晚上孩子們都沒有回家時,他們父母的擔心變成了恐慌。在徹夜搜索之後,警察只找到了驚嚇過度並失去記憶的亞當一個人而已。從此,彼得和潔咪就成了傳說,跑進父母未曾聽聞的深夜故事和惡夢裡……
多年之後,亞當換了名字、學會新的口音,希望埋藏過去的一切展開新生活。始終遠離納克拿里鎮的他,成了都柏林重案組的羅伯警探,和他搭檔的是個性率真的女警探凱西。有天他們接到一件兇殺案的通報,案發地點竟然就在當年那座森林旁的考古遺址裡,十二歲的少女凱薩琳被棄屍在一座石頭祭壇上。羅伯本以為自己可以用警探的專業來調查這樁案件,卻發現所有不經意的線索都和當年的懸案有了神秘的關聯,為了觸及真相,他只有再次回到森林中……
在這樣的氛圍下,大家喜歡一方面喜歡警探抽絲剝繭的去把犯人揪出來,又一方面希望面對帶著神秘色彩「二十年前的懸案」有一種超手預期的結果,
結果這一部分作者始終沒交代,聽說第二部也沒交代,放了大絕卻攻擊無效!
這一點怎麼不會讓人覺得扼腕呢?雖然我覺得內容也很精采,但這一點也始終讓我有點遺憾~
說到底結尾沒有交代這一段這個部分我到還可接受,反而讓我能接受的是主角居然不討喜!?
不喜歡的是第一人稱的主角--羅伯警探,我想因為我是女生的關係吧?看著他的行為,實在很難讓人會去喜歡這個主角,
故事的一開始是主角羅伯警探的自白,是他從來的口來告訴我們這個故事,所以很多地方都是從他的觀點去看這個故事!就像大多數的平凡人一樣,他也會犯錯,他也會因為心情不好而無故牽怒,因為懦弱而逃避,因固執而連累他人...可以寫的那麼讓人覺得不討喜,也真是作者的功力了得呀!因為會越寫越氣,所以就不多寫了~
讓人有愛的當然是主角(堅持認為是凱西)的塑造成功,以及劇情的引人入勝~
警探通常都有搭檔,而羅伯的最佳搭檔就是凱西,雖然她是女生,但感覺就好像「X檔案」的男女主角一樣,就是一對默契好到不行的搭檔,有著純友誼的異性朋友,
凱西因為修過心理學,所以對犯人的側寫往往抓的神準,而她冷靜的態度,也讓人不禁喜歡這個角色,儼然變成第一主角(結果下一本小說就是以她為主角!)
雖然這個事件一樣發生在納克拿里鎮,同樣的森林裡,其實到最後,羅伯小時候發生的失蹤案件到最後是與這件的少女殺人事件其實無關,一直以為會有相關的都是羅伯自己,難怪在辦案的時候有這樣一項規定--只要涉及個人就不淮接案,因為二十年前的懸案困在心裡太久,反而讓自己看不清楚出路,要在一直鬼打牆後,才能破牆而出,所以我們才看前面覺得很悶後,後來才開始豁然開朗,讓深深的一口鬱氣慢慢的呼出。
因為我很少看推理小說,所以看到出乎意料的結局後--我很喜歡這樣安排的結局,看著書,你漸漸掉入作者精心佈局的陷阱,結果~
犯人不算是真正的犯人,真的犯人不是執刀者,卻是個心理變態!
缺乏良知,沒有同情心,無節制說謊,喜歡操控,迷人,直覺敏銳,渴望受人注目,容易厭煩,自我迷戀,受到阻攔會翻臉不認人~
也因為犯人是這樣的人,反而更難去找到他的罪證,所以最後入罪的,還是只有執刀者,而那個叫唆者卻可以消遙法外,有人或許會對這樣的結局不滿意,可是我覺得這反而很像現實生活中的情節,面對對的事不一定有好的結果,人生也有許多無奈,只不過那口氣會深深的悶住,讓人吐不出來,但總有一天會解開的,看完這本後我很想接著看以凱西為主角的「神秘化身」,看著書評一致讚許,讓我更期待了!
留言列表